新春走基层︱长乐乡那光村:“光里的花垣幸福苗寨” 用实践书写“论文”的热土
文章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包智帆 简彪 吴向申 时间:2023-02-01 16:14:59




花垣县长乐乡那光村,过去在苗语里的意思是“种菜的地方”,从精准扶贫迈向乡村振兴,那光村始终牢记嘱托,团结奋斗。如今,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村里产业兴旺,环境宜居,处处释放着崭新的活力,折射着充满希望的幸福之光。
春节期间,那光村鼓声阵阵、年味浓浓。凉亭露台前,身着苗服的阿妹挥动着红绸鼓棒,幸福洋溢在乡亲们灿烂的笑容里。梁玉是村里的大学生,放假回村后,她就开始带着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学习苗鼓。“逢年过节每家每户有喜事的时候,我们会打苗鼓,热闹起来。感觉今年村里的变化特别大,驻村工作队带着村民们一起修砌这些围墙,有的村民还主动让地,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了。”梁玉一边打着苗鼓一边开心地说道。
去年,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成立专班,与驻村工作队一起走村入户了解风俗文化,调查民情民意,组织设计、实施,发动党员带头,乡亲们自己动手参与改造,藏匿于林下的休憩露台、创新推行的共享菜园、独具趣味的隧道鸡笼、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墙等一系列环境治理小建筑从无到有。结束一天劳作的乡邻,饭后常坐在亭子里唠家常;年迈的爷爷、奶奶和小孩,也有了娱乐的场地,路灯沿路一直装到了村口外,大家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生活蒸蒸日上,“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在那光村写进了现实。
暖阳下,乡亲们在村里的黄金茶园除草、清沟、施肥,为茶树进行冬季管护。现在,村里的产业百花齐放,村里注册了茶叶公司,羊肚菌合作社等产业机构,农户除了流转土地分红,还能就地务工挣钱。去年,村里几百亩还没到盛产期的茶树,就采茶两千多斤干茶,总收入20多万,村民得到了第一笔分红。
“农业大学茶叶教授经常到我们村田间来指导,还专门送了两批村民去学习茶叶培管,现在村民对制茶工艺全套都掌握得很熟练了。我们茶叶加工厂还可以吸收临近村的茶叶过来加工,其他村没有茶叶加工生产线,我们可以提供设备,又多了一笔收入。”花垣县长乐乡那光村党支部书记吴玉龙介绍说。
凛冬将散,产业路两旁的大棚里,羊肚菌在静静等待着破土而出,把春来报。农历新年前后正是羊肚菌的生长期和出菌期,工作队带领着产业大户和合作社社员们来到示范基地里一起观察羊肚菌长势和棚内温度湿度,从羊肚菌播种到采收,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会定期来村里作技术指导,日常培管有任何疑惑,工作队也可以随时与专家团队远程连线进行指导。
“最难的就是它的生产技术,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气候条件,要进行调整。所以我们工作队,还有我们的专家团队想通过两年的驻村试验示范,能够把符合我们湘西的羊肚菌生产技术留在我们那光村,留在我们的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湖南农业大学驻花垣县长乐乡那光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彭可为介绍,驻村工作队通过放大学校学科资源优势,联合中国五矿集团在那光村开展“稻鱼菌”生产模式示范,利用冬闲田种了12亩高价值羊肚菌,探索了这条不与粮争地的增收门路,用硬核技术作支撑,破解永久基本农田增收乏力的困境。
“技术上面没有后顾之忧,因为全程都有农大的专家指导,去年种了两亩赚了两万多块钱,今年就扩展规模种了10亩。”羊肚菌人工栽培种植技术要求高,市场供不应求,村民彭庚就是村里第一个尝到甜头的人。现在,彭庚已经注册了羊肚菌合作社,很多群众已经加入到合作社来,新鲜的菌菇价格卖到120元一斤,通过深加工后的干菌菇最高能卖到1200-1300元一斤。
“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田间壁画上的标语,是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带领全村百姓团结奋进的决心,更是乡亲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无限追求。2022年,长乐乡那光村村聚焦黄金茶产业,建设加工厂延伸产业链,收入11万多元,通过种植羊肚菌种植增收20.6万,村集体农业产业总体收入实现增收32万元,那光村成了名副其实“光里的花垣幸福苗寨”。
“帮助花垣县的老百姓共同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的想法和目标就是要把我们湖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的成果要在那光村、在花垣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地把论文写在花垣这片热土上面。”湖南农业大学驻花垣县长乐乡那光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彭可为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