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花垣党建网>党员教育>理论动态

让家国情怀刻骨铭心

 文章来源:学习强国/湖南学习平台 作者:王小平  时间:2019-12-11 16:21:10
    所谓“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什么是“爱国主义”呢?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支持的态度,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捍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体华夏儿女大力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当下,笔者由衷发出要“让家国情怀刻骨铭心”的慨叹和期许。

    家国情怀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身处逆境的晚清重臣林则徐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爱国名言,让后人荡气回肠,倍添敬仰;身陷囹圄的共产党人方志敏留下《可爱的中国》,让后人深为他炽热的家国情怀所震撼。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以家国情怀为具体表现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坚实精神支撑和强大道德力量。就如同钱学森、邓稼先等卓越科学家拒绝丰厚待遇、毅然与贫穷落后的祖国共成长一样,唯有这些远涉重洋又倍受歧视冷遇的学子,才最懂得在积弱积贫的年代,什么是民族自尊心,什么是民族脊梁!

    爱国主义是与生俱来的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就如同歌词中所唱的那样:“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正是这种丰富而喷涌的情感,才会有朱自清先生“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气节,才会有诗人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倾诉。至于那些数典忘祖、忘恩负义的叛徒,终究会要得到道德的、法律的、舆论的惩罚,就如同当下的乱港分子,天人共愤自不待言,靠洋人的牙慧又能撑到几时,被祖国和同胞唾弃的败类又有几个善终?

    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人类社会无与伦比的不为诱惑所动的思想道德,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和爱家乡的高度统一。因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范围、载体、渠道、方式、手段也必然是广泛的、丰富的、持久的。正如《纲要》所指出的,如果缺乏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温度、消弭能量。作为全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必然面向全体人民,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要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来抓,尤其要坚持从娃娃抓起,让爱国主义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开花、结果。国防英烈张超,父母虽是农民,三个哥哥都在幼年时就意外身亡而使他成为“独苗”,但还是从起初的反对到最终选择了支持儿子去圆飞行报国梦。老父张胜华看了儿子殉国的视频后说:“我真的深受感动,他把党和国家的事业看得比生命都重要。”英雄也有妻儿老小,但在他们眼里,总是把被国家需要看成一种幸福。“位卑未敢忘忧国,许国何须再许卿”,这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家国情怀和道义传承,这是代代传承的担当精神和爱国大义,正是这种刻骨铭心的家国情怀的精神之火,照亮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鼓舞我们为“中国之治”竭尽所能贡献湘潭力量。

作者单位:湘潭日报社
网站首页 | 网上投稿 | 友情链接 | 站长统计
本站原创信息资料,版权所有。尊重版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主办:中共花垣县委组织部 版权所有:花垣党建网  湘ICP备15017231号